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第八章 免疫失調之成因及解套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1. 前言
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醫護人員,不論是中醫或西醫,「免疫失調」這名詞幾乎人人都會用,但是如果您問他什麼叫免疫失調?會引起什麼疾病?要怎樣來治療免疫失調,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順暢。
說起來,免疫失調大概跟血路不通順、元氣不足、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腎虛、胃壁變薄、胃下垂等民間用語一樣,都不是正式的疾病診斷。
雖然不容易定義,但如果由醫師的口中說出來,似乎也可以成為一種正式的診斷;反正醫師說得順口,患者也一聽就懂。久而久之,你說我說他說,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但又沒有人懂其真義的民間用語,倒成了醫病關係的潤滑劑,皆大歡喜。
  1. 何謂免疫失調
免疫失調(Immune system unbalance)並不是正式的疾病名稱,只能說一種形容詞。其實任何疾病之形成都跟免疫失調脫離不了關係。
免疫系統運作良好,沒有不平衡(unbalance)、失序(disorder)、功能不良(dysfunction)者,才能說是真正的健康,否則就是亞健康。
就醫學健康教育推廣者的立場來看,把跟免疫失調有直接關連的相關疾病,作一概括的歸類描述,將有助於讀者對於免疫失調有進一步的瞭解。請參考下列示意圖:
免疫失調涵蓋了所有關於免疫系統不平衡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疾病,如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癌症、對微生物感染之抵抗力低,以及代謝症候群等。
茲將各種免疫失調疾病分述如下:
  1. 免疫球蛋白偏高的疾病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淋巴球製造的武器子彈,一共有五種,即IgG、IgA、IgM、IgE、IgD。 各種Ig都有一定的正常範圍,如果檢測到發現其中任何一種不尋常的偏高,就表示此人免疫失調了。
IgG、IgM、IgE、IgD都是經由抽血(或指尖一滴血)來檢測。IgA則是用唾液來檢測其含量,稱為SIgA(S為Secretory分泌之意)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IgG和IgE過高,SIgA也被運用來作為某種免疫失調的指標, IgM、IgD過高的情形則罕見。
IgE過高常與第一型,也就是立即反應型過敏有關;IgG過高則與延遲性食物過敏有關。在人類醫學史上,IgE之檢測發展最早,較受重視;IgG發展較慢,雖然其重要性不亞於IgE,但尚未受到普遍重視。
  1. 易受到微生物感染
當人體的白血球直接攻擊入侵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黴菌、原生蟲)的能力,或製造抗體來對抗這些入侵微生物的能力出問題時,就容易反複得到某一種微生物的感染。
  1. 自體免疫疾病:
由於免疫系統各種細胞間的溝通互動不良,導致淋巴球製造出對抗自身細胞組織的抗體,因而致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均屬之。
  1. 內分泌系統疾病:
由於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而導致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胰島細胞(糖尿病)、性荷爾蒙失調等。
  1. 癌症:
免疫系統之殺手細胞不盡責,未能及時把由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殺死,任其長大蔓延。
  1. 代謝性疾病:
如高血壓、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等。
  1. 免疫失調是百病之上游,而非原因
免疫失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跟每一醫學科別,每一細胞組織,每一器官都有關連。
說到過敏、自律神經失調、免疫失調、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和患者都好像同時墜入五里雲霧中,看都看不清楚了,更遑論如何解決治療它,就算是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他們看到的也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現在的風濕免疫科都是根據臨床波及的部位器官來下診斷。例如一位小朋友患者,嬰兒期的免疫失調表現是異位性皮膚炎,於是去皮膚科看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表現成過敏性鼻炎,就掛耳鼻喉科,又可能有過敏性結膜炎,於是看眼科,接下來免疫失調表現在肺臟,成為氣喘。緊接著抗生素、類固醇吃多了,腸黏膜有細胞層次的缺損(腸漏症),症狀加劇,於是出現腸躁症;青春期易長嚴重青春痘,日後憂鬱症、失眠、偏頭痛、經痛等等都一一浮現,這些也都跟免疫失調有直接關係。
查一下他的健保就診記錄,從小到大,所看過的科別洋洋大觀:小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胸腔科、風濕免疫科、腸胃科、整型外科(痘疤)、精神科、神經內科、婦產科……以後真不知道還有什麼科可以看?
其實,看了那麼多科,因免疫失調而延伸出來的問題始終都無法得到解決。患者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一直生病,醫師更搞不清楚為什麼這個人的病一直都治不好。有行政長官說此人是有逛醫院的癖好,健保局警告要鎖他的健保卡,我看倒不一定是心理有問題,他是真的免疫失調。
其實我們臨床常見的乾癬、硬皮症、多發性硬化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等自體免疫疾病,也都是由免疫失調開始的。
依新細胞療法觀點,把各種因免疫失調而引起的無數種不同名稱的疾病都看成只是單一種疾病,就是“免疫失調”一種病而已。因此對於洋洋灑灑的各種組織,器官科別的免疫性疾病也只有一種療法,那就是新五行細胞療法,目前的有效處方內容已如前述。不過善無止境,不排除將來會有更新更好更有效的理論及處方出現。
  1. 細胞分子原料醫學之概念
人體是由60兆個微小的細胞所構成的大結構,組成細胞的原料可以區分成五類,分別為油脂、醣分子、胺基酸、維他命礦物質微量元素及抗氧化植物生化素。
細胞所需原料中,以油脂品質是否良好,各種脂肪酸之比例是否正確為最重要。
作為細胞最重要原料的油脂若出了問題,就會引發腸黏膜細胞之消化吸收能力出現問題,例如無法盡責的做好守門員或警衛的工作,疏忽職守的把壞人(大蛋白質)放行,進入人體,引發一系列的抗原抗體反應。這也就是腸漏症形成的真正原因。
由於我們沒有提供好原料給呼吸道上的黏膜細胞及肺泡,他們先天不足,也做不好把關的工作,讓空氣中的蟎、黴菌、動物毛髮、花粉等長驅直入人體而引發過敏。
現在的醫療都競相捨本逐未,不去搞好上游的細胞所需原料的工作,只是等生米已煮成熟飯,發生了下游的過敏自體免疫疾病,才來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干擾素、免疫抑制劑。
  1. 吃錯油是免疫失調的最重要原因
  1. 必需脂肪酸,絕對不能缺少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分為Omega-6及Omega-3兩種)的攝取最需要注意。此二者在體內會依生理上的需要,轉化成飽和脂肪酸,然後被酵素利用作為能量來源。
被稱為維他命F的Omega-6及Omega-3也是“必需脂肪酸”,絕對不可缺乏,只要這兩者的攝取量足夠且比例正確,即使飲食中沒有吃到單元不飽和或飽和脂肪酸,對健康也不會有大礙。
  1. 脂肪酸攝取最佳比例
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正確攝取比例為1:1
<dl> <dl><dd>
飽和
單元不飽和
多元不飽和
Omega-6
Omega-3
1
1
0.5
0.5
</dd></dl> </dl>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及Omega-3之間的最佳攝取比例為1:1
若為4:1仍可接受,但目前大多數人的比例都達到20~30:1,甚至有人達50:1,成為容易發炎的Omega-6體質,過敏、癌症、各種文明病極為容易上身。
人體的總指揮部是腦,腦組織中有>50%成份為脂質,作為人腦之陰(Omega-3)陽(Omega-6)原料一旦供應失衡,由腦所主控的自律神經失調就難以避免。
  1. 大部分人吃油都犯了「三錯」
吃油第一錯:omega6 太多。
omega6太多,體內易產生發炎因子PGE2(前列腺素E2),所有疾病如癌症、代謝症候群等文明病都與持續性發炎有關,日本醫學界稱之為omega6體質。
吃油第二錯:omega3 太少。
omega3是消防隊救火員,若缺乏omega3,體內合成消炎因子PGE3(前列腺素E3)不足,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而引發疾病。
成人每天omega-3的最低需要量為10公克,葡萄籽油、椰子油、棕櫚油、花生油、豬油所能提供的omgea-3為“0”。
吃油第三錯:反式脂肪、煎炸劣變油脂及飽和脂肪酸過多。
  1. 吃錯油是健康大災難
脂肪是形成細胞膜及腦細胞的重要原料,若原料品質不佳,omega6 與omega3比例不對,細胞膜會變硬失去彈性,對胰島素等荷爾蒙產生阻抗性,將導致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及腦細胞產生病變;孕婦omega3若不足,幼兒易罹患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等,其他如憂鬱症、早發性老年癡呆、免疫失調、過敏、異位性皮膚炎、自體免疫疾病等疾病,都跟omega3之缺乏有關。omega3之缺乏還會繼發消化障礙,導致醣類、抗氧化植生素、維他命、微量元素、礦物質、胺基酸之吸收不足而呈現出各種多樣貌的疾病。
  1. 該吃不該吃什麼油
如果能遵守下列的原則,則免疫失調問題發生的機率可大幅降低。
  1. 反式脂肪絕不能吃,一滴都不行,反式脂肪沒有安全劑量。
  2. 烹調絕對不能用油煎炸。
  3. 每天一定要食用(直接喝或涼拌),含有高含量Omega-3的植物油。
  4. Omega-6含量過高的油脂如紅花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儘量少吃,平時烹調以Omega-9含量最高(82%)的苦茶油為主,Omega-9為73%的橄欖油次之。不過由於市場競爭劇且法規並無強制廠商必須標示出Omega-9的含量,導致許多標示為橄欖油或苦茶油的油品,其實有不少都混充了其他高Omega-6含量的低價油。避免買到混充苦茶、橄欖油的唯一聰明辦法就是選定有明確標示Omega-9含量的油品。
  1. 脂肪酸以外的原因:壓力
脂肪酸等細胞原料的好壞,與免疫力有絕對關係,它們構成細胞的化學結構(物質性),是為硬體,人或動物如果長期承受極大壓力(非物質性),也會產生化學性的變化。當構成細胞的原料欠佳時,人對壓力的承受性也就越差,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也是免疫失調的上游成因。
  1. 與吃錯油最有關連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低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疾病;皮膚過敏是免疫失調的初級版,多發性硬化症則是免疫失調的高階班。屬於自體免疫疾病。
此病不易診斷,當患者由醫師處得知此診斷時,往往木已成舟,大勢已去,器官或神經的殘障已然無法挽回。這是目前已知最詭異深不可測的疾病,更糟糕的是醫生不得不誠實的告知患者此病並無任何特效藥可治。
發病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並不罕見的疾病,根據健保局統計,1998年領有多發性硬化症重大傷病卡之患者有254人,到2010年已增加到948人,12年來增加了2.7倍。
症狀變化多端
好發於20~40歲女性,又因症狀變化多端被稱為「千面女郎症」。其症狀如視力變差、肢體無力、行動不便、平衡失調、暈眩、口齒不清、大小便失禁、半側癱瘓類似中風、下半身癱瘓類似脊髓神經炎、四肢麻痛、思考變遲鈍、四肢麻痛。
不容易診斷
由發病到完全失能為漸進性的惡化,患者常「流浪」名科看診,平均約一年半後才被確定診斷。
後遺症大
常導致失明、失去行動能力、語言能力受損、一側肢體癱瘓、下半身癱瘓等。
發病原因
免疫失調,屬自體免疫疾病。病理病變:腦部或脊髓神經細胞的髓鞘不明原因發生病變,使神經訊號的傳導變慢,導致動作及感覺思考變得遲鈍。
西醫治療方法
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干擾素等
作者觀點
茲提供一種“非西醫主流”,但可使多發性硬化症不再惡化的方法: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初期若施以大量的Omega-369植物油、多醣體及抗氧化物,亦即細胞療法,可以使病情穩定,不再惡化。
此病雖然被認是「原因不明」,但由提供上述優質細胞原料供應之細胞療法,可中止病情繼續惡化這一事實來看,脂質之供應失衡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多發性硬化症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經典之作”。
由於脂質構成腦神經組織成份的一半以上,推論此疾病若任由必需脂肪酸Omega-3缺乏,人體無法代謝利用的反式脂肪及經高溫煎炸後,分子結構已破壞的劣變油脂若持續充斥人體,絕對不利於幫助已退化消失的腦或脊髓神經細胞髓鞘重建。
此疾病的電子顯微鏡病理切片顯示,包覆在神經纖維外面的髓鞘已經退化消失。髓鞘就好比是包覆在電線銅絲外面的塑膠皮,電線的塑膠皮可提供銅絲保護隔離,避免銅絲互相接觸導致短路。
神經細胞纖維外膜的髓鞘除了有提供保護避免短路的作用外,還能促進維持神經傳導速度平穩。患者發病後,腦脊髓神經細胞外膜病變的程度,往往跟患者的臨床症狀,如動作遲緩、思考遲鈍等有正面相關。
必需脂肪酸Omega-6及Omega-3具有同等重要性,然而現代人Omega-6並不會缺乏,普遍缺乏的是Omega-3。Omega-3在維他命A、B、C、E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